四川特驱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教育培训服务、教育品牌推广、教育及教育衍生产品开发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开展对内、对外教育服务与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院
政策速递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 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1-07-12浏览:556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 方案的通知

人社部发〔2021〕48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部 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现将《“技能中 国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各地,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1 年 6 月 30 日




 “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 创造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 示精神,在“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组织实施“技能 中国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 改革创新、需求导向原则,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 度,着力强基础、优结构,扩规模、提质量,建机制、增活力,打造技能省市,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 质量强国、技能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大力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 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形 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基本满足我国经 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新增技能 人才 4000 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 30%,东部省份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 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 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2-3 个百分点。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

加强党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强化行 业企业主体作用,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在党委政府领导下, 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坚持服务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 贴发展需求,以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进和完善 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三)坚持改革创新。

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聚焦制约技能人才工作的短板弱项,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加大体 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从根本上推动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需求导向。

瞄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以提升全民 技能、构建技能社会为引领,突出需求导向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劳 动者,围绕急需紧缺领域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技能中国”政策制度体系 

1.健全技能人才发展政策体系。

加强技能人才统计分析,全面 系统谋划技能人才发展目标、工作任务、政策制度、保障措施,研究 制定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相关配 套政策措施,形成更加完备的技能人才工作政策制度体系。鼓励各地 结合实际,创新实践,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2.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 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高 质量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 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 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 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组织实施体 系。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完善国家基本职业 培训包制度,加强职业培训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持续实施国家级高 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推动各地建设职业覆 盖面广、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 大师工作室。

3.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职业 技能等级制度,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 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健全完善科学化、社会 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职 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职业标准开发机制,建立健全由国家职业 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 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加强技能人才评价监督管理,营造公 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环境。 

4.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中华 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 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学 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 点产业,统筹管理、定期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广集中 开放、赛展结合的职业技能竞赛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 与办赛。推动省市县普遍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加快培养专业化 人才队伍,加强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信息化建设。建设 1 个世界技能大 赛综合训练中心、3 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1 个世界技能大 赛中国研修中心和 400 个左右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支持建设 世界技能博物馆、世界技能能力建设中心、世界技能资源中心,加强 世界技能大赛理论研究、工作研修和成果转化。 

(二)实施“技能提升”行动

5.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大规模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 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 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发布技能人才需求指引,对接技能密集型产 业,实施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 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健全以技能需求和 技能评价结果为导向的培训补贴政策。全面推广职业培训券,建立实 名制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劳动者职业培训电子档案,实现培训信息与 就业、社会保障信息联通共享。 

6.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支持技工院校建设成为集技工教育、公 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指导等功能一体的技 能人才培养综合基地。遴选建设 300 所左右优质技工院校和 500 个左 右优质专业,开展 100 个左右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试点工作。 稳定和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推动将技工院校纳入统一招生平台。 建设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平台。 

7.支持技能人才创业创新。

开展技能人才创业创新培训,对符 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支持技 能人才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企业。支持各地建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信息库,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家基础研究、重点科研、企业工艺改 造、产品研发中心等项目。鼓励技能人才专利创新。定期举办全国技 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培育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8.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均衡 发展。

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建设(新建、改扩建)100 所左右技工院校和职业培 训机构、100 个左右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 100 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 室,开发 100 个左右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培育 100 个左右劳务品 牌,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定期举办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 能大赛,引导支持重点帮扶地区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 加大东西部职业技能开发对口协作力度,确保有提升技能意愿的劳动 力都有机会参加职业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重点帮扶地区开展优 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 

(三)实施“技能强企”行动 

9.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 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 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 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的联合 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 用和转岗人员参加学徒制培训,助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壮大产 业工人队伍。 

10.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推动企校在产业链、 创新链、人才链上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契 合企校需求,整合企校资源,建立企校资源集群,构建企校发展联通、 需求互通、资源融通的双赢合作格局。支持企校开展数字技能、绿色 技能等领域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11.开展大规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

支持行业企业将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引导行业企业立足生产、经营、 管理实际,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采取以工代训、技能竞赛等形 式,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发现优秀 技能人才,传播优秀企业文化。 

12.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

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在促进技能人才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 认定。支持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评价职业(工 种)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规范, 自主运用评价方法,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鼓励企业在职业技能等 级认定工作初期,广泛开展定级评价。可根据岗位条件、职工日常表 现、工作业绩等,参照有关规定直接认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支持企 业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新型学徒制、职 工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相结合,建立与薪酬、岗位晋升相互衔接的职 业技能等级制度。打破学历、资历、年龄、身份、比例等限制,对掌 握高超技能、业绩突出的企业一线职工,可按规定直接认定为高级工、 技师、高级技师。 

(四)实施“技能激励”行动 

13.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

建立健全以国家奖励为导向、 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定期开 展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表彰和荣誉评选中的名额
分配比例,提高表彰奖励标准,拓宽表彰奖励覆盖面。广泛开展高技 能领军人才技能研修交流、休疗养和节日慰问活动。 

14.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指导企业 对技能人才建立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合理评价技能要素贡献。同时,鼓励企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 军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专项特殊奖励,按规定探索实行股权 激励、项目分红或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并结合技能人才劳动 特点,统筹设置技能津贴、师带徒津贴等专项津贴,更好体现技能价 值激励导向。畅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的机制,提高技能人才 薪酬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受益 率。 

15.落实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探索推动面向技术工人、技工院 校学生招录(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在应征入伍、就业、确 定工资起点标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 面,分别按照大学专科、本科学历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推动将高技 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 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16.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

拓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 等级设置,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加职业技能等级层次,探索设立首席技 师、特级技师等岗位职务。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转换通道。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比照认 定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各类用人单 位对在聘的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 晋升、评优评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按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 受同等待遇。 

17.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创新方式方法,结 合世界技能大赛、国内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世界青 年技能日等重大赛事、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 式,广泛深入开展技能中国行、“迎世赛,点亮技能之光”、中华绝 技等宣传活动,讲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故事,传播技能文化,大力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各地可利用技工院校、职业院 校、博物馆、文化宫、青少年宫等教育和培训场所,推动设立技能角、 技能园地等技能展示、技能互动、职业体验区域,引导广大劳动者特 别是青年一代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技工院校、职业院校 要大力开展技能教育,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中宣传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五)实施“技能合作”行动 

18.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和办赛工作。

精心组织上海第 46 届世界技能大赛,充分展示中国技能发展成就,努力办成一届“富有 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积极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备赛参赛 工作,规范遴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和技术指导专家团队,科 学组织集训备赛和参赛工作。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

19.加强技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统筹利用亚洲合作资金和“一 带一路”合作项目资源,开展多边、双边技能合作和对外援助,带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进与发达国家在职 业技能开发领域的交流互鉴,继续选派青年赴法国、德国等国家开展 实习交流,组织职业能力建设管理人员出国交流。支持技工院校与发 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选派优秀学生出 国交换学习。 

20.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国际互认。

研究制定境外职业资格境内 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在我国境内开展的境外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 动。根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结合实际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国际互 认管理办法。支持持境外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按规定参加职业资格评价 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促进技能人才流动。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对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工作的 重大意义,将技能人才纳入本地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工作内容和“十四 五”规划,建立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 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工作合力。我部 根据各地实际,通过与省级人民政府签署部省(区、市)共建协议等 方式,推动各地打造技能省市。 

(二)加大经费支持。各地要加大技能人才工作投入力度,按 政策统筹使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
基金、教育经费、人才专项资金等各类资金,发挥好政府资金的撬动 作用,推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加大宣传引导。各地要加大“技能中国行动”宣传力度, 围绕五大行动计划精心策划宣传活动,广泛解读宣传技能人才政策, 及时发布工作进展和成果成效。要大力宣传行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 先进事迹,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技能人才,支持技能人才工作,营造技 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网   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rcrs /202107/t20210705_417746.html